故事與見證详情
故事與見證
李恺:国际中文教育忆往
李恺:国际中文教育忆往
发布时间:2023-02-21 23:59 931

国际中文教育忆往

———我所亲历国际中文教育四十年

「美」欧柏林大学东亚系 李恺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也是国际中文教育所历四十余年,又是本人在这一行业中经历的四十余年。四十年中,跻身中美两地同业之内,既有纵的经历,也有横的比较。一个学科要有史有论。国际中文教育四十年的经历,已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有借鉴有创新的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但是在“史”的回顾和总结方面尚有所欠缺。本文将以亲身经历贡献一些零散的记忆。

      回顾涉及教师、教材、教学法以及美国在华中文教学项目及国内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的若干问题。


一、草创时期的北京师大国际中文教育


     我是1964年进入师大中文系的,刚一入校就赶上中国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以及宿敌赫鲁晓夫下台等重大历史事件。“四清”已经在搞,文革暗潮涌动,政治气氛极浓。这个时候,校园里还是有外国留学生:两个苏联留学生和为数不少的越南留学生。越南学生清一色是年轻的女孩,个子差不多一般高,面容清秀身材曼妙,都穿称为“奥黛”的颜色淡雅、类似中国旗袍的越南民族服装。她们从不单独行动,成群结队一出现,极引人瞩目,特别是让不少男学生眼光发直。

      十年文革,中国高校留学生绝迹。

      文革期间,中文系教师离开的、故去的有十多位。仅从毕业生中补充了十来个青年教师,我是其中之一。不是我多优秀,因缘际会,原委不多说了。

      1980年初,教育部召集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开了个小会,要求三校作出安排,接受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任务很具体,北师大从六月份接收瑞士、日本、法国学生几批学生……连到达时间、人数都定好了。会上请北京语言学院两位教师介绍了他们前期办班的经验。

      我是师大唯一与会者,校长办公会上汇报,决定在外事处下设留学生办公室,组建留学生教学班子。校长“你来办吧”一句话,从而决定了我一生的事业方向。

      随即开始准备接待留学生。这个“准备”无关教学,是留学生的住宿、吃饭、洗澡等事宜。从划为留学生宿舍的学11楼的六十余间宿舍里搬出每间四张笨重的上下床。填漏补洞,粉刷墙壁,置放两张单人床、两书架两书桌两椅子,整浴室挂浴帘……

      留学生还没到校,几位青年教师已经累得脚摊手软。

      从接机、安排食宿、带队旅游等,我们兼顾了勤杂、导游各项工作。

      几个月后,瑞士、法国、日本及美国学生陆续进校。有短期班也有长期班。这是“文革”中断十年之后,国际学生再次出现在中国大学的校园,国际中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教材课件一无所有,教学计划方法一无所知。向北京语言学院借用教材,向他们的老师请教教法,连正式名称都没有的一个教研室于1980年6月开课了!

      回顾40多年前,几位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因应学校的教学需要,带着“文革”时期与外国人交往则有“里通外国”嫌疑的疑虑与余悸;丢开自己熟悉不久的专业,从事生疏而且被人看作是“壮夫不为”的“小儿科”的对外国人教授中文的工作。心怀的那份奉献甚至悲壮的情怀,至今思之,还有些激动!


图片 0.png

81年首批法国学生81年首批法国学生

图片 3.png

我(后左一)旁边是蒂莫西.盖特纳 (Timothy Geithner), 2009-2013担任奥巴马政府时期的财政部长


二、1985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

  

      1985年年初我被北京语言学院借调,全程参与了第一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筹备、召开的工作。北京语言学院吕必松院长牵头成立了协调各部门工作的筹备组,借调外校人员只有我一个,任命我为大会副秘书长。大半年,每天骑车从师大到北语的主楼会议秘书处上班。

      这是第一次以中文教育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宣传会议,扩大影响,振兴国内中文  教育、携手世界各国同行。会议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使命。

      最大的问题是会议经费!这么一个大型国际会议,花费不会少。向教育部申请,一无所得。向各校化缘,北大、北师大各捐赠2,000元人民币,杯水车薪。北语倾尽家底能有多少呢?面面相觑、个个束手,真个是走投无路!

      情急出智慧,我突然想起我有个哥们儿在国务院秘书局工作,也许可以找他想想办法,直接“走上层路线”。由北语的刘山老师写了份报告,我连夜送到哥们儿成小军(后成为国务院秘书局副局长)家中。第二天早上,这份报告就神奇地越无数层级,出现在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办公桌上待批的文件夹里了!

      总理特批了七万会议经费!批文立即轰动了教育部,外事局李涛局长立马到了北语,气喘吁吁地批评我们“杀鸡用牛刀”。我们几个表面唯唯,诚惶诚恐,心中暗喜。不管大刀小刀,能杀鸡就是好刀。那时的七万人民币,比得上后来的七十万、上百万啊!

      这是我作为副秘书长为会议做的最大的贡献。钱包鼓了,气势就来了!整个会议在极富盛名的香山饭店举办!开幕式招待宴会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赶上国宴的规格了。会议由国家领导人加持,经费由总理特批。提高了会议的规格,办会者牛气,与会者兴奋,大涨了士气。

      那时真是单纯而清廉。成小军担着不小风险递送文件,帮了这么大的忙,会议方别说请饭道谢,连一声“谢谢”都只是让我转达的。

      这次会议,有来自20多个国家、地区的260多名代表参加。真个是群贤毕至,“大腕”云集啊!王力、吕叔湘、朱德熙、周有光、林焘、俞敏、王欢等国内著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这个会议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它是第一次在汉语的故乡召开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会议;是第一次在这个全新学科领域中召开这么大规模的会议;是第一次聚集了这么多国际上这么多同行同仁聚会。国内代表兴奋于海外竟有这么多同行!海外代表激动于国内如此重视对外汉语教学。

      有位印度尼西亚的老华侨发言略长了些,有人提醒说到午饭时间了。这位年长的教师说,印尼从六十年代取缔中文学校,严禁中文教学。一些教师冒着极大的危险从事教学活动,为的是让年轻的华侨子弟不要忘记祖宗的语言。“参加这样的会议,我们盼了许多年了!吃饭有那么重要么?”全场为之动容,掌声雷动。

      这次会议的一大作用,是打开海内外同行的联系渠道,开始了国内院校与海外院校较大范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使对外汉语教学真正国际化,走上世界舞台。

      

 

图片 5.png

部分与会代表


三、初出国门,到美国任教

     

      正是在这一年,我应美国达慕思大学(Dartmouth College)之邀,到该校任教。

      此前,我在师大教了个“特别班“——三位中文水平最高的达大学生(其中一位Timothy Geithner, 中文名高逸然,后来成为奥巴马总统任职期间的美国财政部长)。这几位同学连同他们的领队李华元教授向达大校方建议,邀聘我去该校任教。于是有了1985年秋季的美国之行。

      达大以一栋房子作为“中文之家”,我和八位学习中文的学生住在这里,用中文交流,以中国饭菜飨客,俨然中文小天地。大家处得极好,犹如一家。过了近40年,依然和其中两三位同学保持着联系。

      达大地处新罕布什尔州,冬季雪大,学生们大多喜欢滑雪。有次在滑雪场遇到达大校长,他说,我知道我们不少学生成了你的“信徒”。你看,滑个雪,都有这么多同学跟着你。我作为校长,跟着我的只有我的狗。

      虽然远离家人、故国,那两年却过得很开心。教务结束时,校长在其官邸举办了家宴送别。东亚系系主任说,我们的资深教授退休也没有这个礼遇呀。还赠送了当时十分罕见的中文电子打字机。我不清楚我是不是最早赴美任教的中文教师,至少是“之一”吧。中美两国隔绝了那么久,大部分时间彼此敌视、甚至兵戎相见,而一旦冰释,人们能如此和谐友好相处,真是难得。

      赴美启程之前,师大外事处林璧君处长嘱咐我,有机会去一些美国名校多给师大联系一些交流机会。达慕思大学地处偏而小的新罕布什尔州,所在的汉诺威小城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小黑点儿,想必该校也是名不见经传的“杂牌”。待我到了这个“小黑点儿”,才知道,达慕思大学是正统的“常春藤”,是美国排名甚高的顶尖名校。

      林处长得知后,给我的任务改变了:一定要教好书,疏通好各方关系,争取把这个交流长期化,与达慕思大学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

      努力了,也做到了!从1985年开始,北京师大与达慕思大学已有近四十年的交流合作关系,每年有北京师大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教师到达慕思大学任教,每年有达慕思大学的学生来北京师大学习中文!秉承这一宗旨,后来又促成师大与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明德大学( Middlebury  College)、欧柏林大学( Oberlin College)的交流合作。

       在中国从事中文教学,在美国仍操此业。经历了中文教学的萧条期,也经历过篷勃发展的阶段。既有“正常”教学,也有密集型教学,还有美国在华教学项目。与中美两地的同行多有交流,有共识也有歧见。在太平洋两岸,始终做的是这同一件事!时间跨度之长,空间相距之远,所闻所思,感触至深,实难尽言。

 

 

图片 6.png

驻美大使韩叙和夫人过访达慕思大学“中文之家”,并题词。

图片 7.png

  

 

图片 8.png

达慕思大学



 



【李恺教授】全球华语教研百人会会员。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0年始任教于留学生教学中心,教研室主任。1985-1987应聘任美国达慕思大学(Dartmouth College)东亚系客座副教授;1988-2003任美国明德大学(Middlebury College)中文暑期学校主任教师;2004-2006北京清华大学IUP中文中心指导教师。1993至今,任教于美国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东亚系高级讲师。兼任北京师大硕士研究生实习指导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客座教授。

 

 

*经李恺教授授权,全球华语教研百人会网站“故事与见证”栏目于2023年2月21日发布。

编审:信世昌 孟柱亿

编辑:郑丽杰


0.019039s